好书推介(六):《周易》

作者: 时间:2024-08-25 点击数:

推荐书名:《周易》

作者:杨天才译注

出版社:中华书局

何以制“毒龙”?可以读读《周易》

庄守平

王维诗言:“薄暮空潭曲,安禅制毒龙。”说的是什么呢?就是说静谧的自然环境能够有助于诗人“制毒龙”。“毒龙”又是什么呢?这里有个佛学典故:在西方一个水潭中,曾有一条毒龙,其性暴急,经常出来伤害人畜。佛门的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了毒龙,使它离开了水潭,永不伤人。诗人以“毒龙”来喻指不理性的情绪、欲望等等,这些不理性的情绪、欲望等等如果不加以束缚,则可能会造成一些恶劣的影响,或者对自身有所伤害,或者对他人、对社会有所伤害。涉及佛学义理的“制毒龙”比较难以理解,其实,转换到儒学语境中则是“修身养性”。虽然儒释两家价值取向不同,但都十分重视涵养性情,有“制毒龙”的功夫。

性情的涵养真是太重要了。就我个人而言,天生性子急、脾气大。为什么后面打算推荐儒家的《周易》,开篇非要引入佛家的“毒龙”,就是因为“毒龙”这个形象太生动了,“其性暴急”,与我何其相似。

我在心里想着,涵养性情的方法可以有很多。一个是劳动。成家之前,我每年回老家过中秋节都要投身秋日大丰收,收花生、剥玉米,剥玉米可真是太让人快乐了。小山一样的玉米堆在高高的平房上,红瓦绿树排沓来到眼前,团团花云在头顶飘荡。到夜里,星河垂落,风稍冷,秋虫鸣,我从玉米中捏出一个笨拙扭动的胖虫子,用条优美抛物线送它到四五米下的人间大地。因为屋顶够宽敞,剥玉米便不需要整编辫子什么的花活儿,直接剥得光溜溜往背后一扔就行。速度是最重要的,而我是这样心灵手巧的人,在速度上绝不能输,剥玉米的指令一旦进入操作环节,我的性情便被拉成直线,没有刷视频摸鱼、如厕开溜的弯弯绕绕,手底下高度运转,面上表情绷紧,头脑中是严肃客观的沉思。往前推三十多年,当父亲坐火车远行,在遥远的异乡垒砖泥墙,贡献城镇化建设时,年轻的母亲曾一夜之间将院子里堆叠的两亩玉米全部剥完,月光照耀在母亲粗糙皲裂的手上。她当时有关于生活的心伤吗?我想没有。因为原始的、机械化的劳动,让她显得沉静和坚强。

还有什么能调养人的性情呢?古人说“山水有清音”,有亲近自然事物、远离人事喧嚣,在山中“习静”的雅事。回想大学期间,有个同学送我一本卢梭的《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》,还没翻开看就丢了,不过书名确牢牢记在脑中。我走过校园每一处风景,在盛春之时奔赴每一场鲜花盛事,在初夏暖阳中徜徉于流苏花下。秋之未至,我将最后一茬旋覆花摘下,别在好友宿舍门锁上。寒冬夜里,我以乌桕子为题,与三四好友在QQ空间作诗相和。纵是如此,依然“毒龙”难制,无论是机械劳动还是闲散漫步都只是暂时牵引住我的性情。剥完玉米,我仍然可能会因为观点不同与父亲发生争执,忍不住呛他几句。逛完校园,我仍然可能因为听不顺耳舍友的“胡言乱语”,回敬若干。

前段时间翻到宗白华先生的集子《美学与艺术》,里面有篇文章里提到清代士人周济的一则词论:“初学词求空,空则灵气往来;既成格调,求实,实则精力弥满。”读到此句时,我大为感动。我们常评价一个人有“灵气”。怎么样的人才是有“灵气”呢?我突然感觉,一个可堪教化的人是有灵气的。可堪教化的,应该是听得进去道理的。如何能听得进去道理,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,不把自己摆在过高位置上,随意评点指摘他人的优劣,不让自己膨胀为“坚果墙”,把任何话语都反弹回去。这不就是理想中的人格吗?既有“灵气”,谦以待人,虚己接物,又有蓬勃生命力量,对待工作生活“精力弥满”,充满热情,有自己的格调主张,不轻易被他人带节奏。

正巧公共教学部老师邀请我写个书评,我想这不巧了吗,就为了这句话也得推一推宗白华先生的集子啊。可一个月过去了,因为懒怠,这本书没有深入读下去。如何评价呢,宗白华先生的文字如春夏之繁花茂叶,语言优美、思想深邃,但若对中西方思想文化了解不多,尤其是对国学经典没有研究的话,那么读这本书就像观“镜花水月”,容易浮荡于表面。当然,走马于其间,泛泛领略下美学风景,陶冶下道德情操,也是极美妙的。

暑假后,公共教学部老师数次催促,问我书评写好了没。我望着身边的书架,想了又想,该推荐哪本呢?我想到了《周易》,因为《周易》中有一则《谦卦》。仍然记得大二时,我们有一门《周易》限选课,授课的老先生让我们集体站立诵读《谦卦》,讲解《周易》为何要设谦卦,教诲我们“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终也”,希望我们好好体贴其中义理。当时我读哲学正读得痛苦,上课不是大梦周公就是画小人插画,听得懵懵懂懂。直到而立之年,才隐约领会其中意思。《周易》“谦”之道与孔子“忠恕”之道义理相通,皆是教人发明仁心的关键。那么,因着《谦卦》,我们一起重读《周易》吧,回溯文化根脉,体证人生义理,调制“毒龙”,澡雪精神。

undefined

永兴集团导航路线公共教学部  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