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书名:《何为良好生活》
作者:陈嘉映
出版社:上海文艺出版社
何为良好生活?
王晓波
“我不敢引用狄更斯那句名言,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,也是最好的时代,我只敢说,不管好坏,你生存的环境就是这个样子,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,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自己的良好生活——毫无疑问,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。不过,我们仍应留意,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,尤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、放纵自己。说到底,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。”——陈嘉映
一、关于良好生活的思考
人类中的智者,总是想要找到“我们是谁”、“我们从哪里来”、“我们到哪里去”这三个基本哲学问题。英文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,意为“爱智”,即爱智慧或爱知识。哲学,其实是一个思想游戏。
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提到的洞穴囚徒理论让我们想到人类与动物的区别:我们不甘心于困在黑暗的洞穴中,就算是洞穴里安全又温暖,也总是渴望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。我们的肉体无法挣脱绳子的束缚,但是自由的思想让我们得以在宇宙中遨游。我们不能也不愿浑浑噩噩地活着。
所以,什么是良好的生活?是人类的永恒思考。
本书将聱牙诘曲的哲学理论解释得深入浅出、简单易懂,将源自西方的“思想游戏”与东方生活经验结合起来,破解现代社会中由于信仰缺失所导致的生活迷茫状态,让读者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生活的意义。
二、快乐内融在活动中
欲望得到了满足,我们会快乐,但我们本来是被欲望驱动去满足它,而不是追求欲望满足后的快乐。快乐主义这种初级反思把快乐当成了行为的结果,再进一步当成了生活的目的。
尼采说:“快乐并不发动任何事情。”一般说来,所做的事情是核心,而快乐,“像是一种伴随物”。比如,你赢了一场羽毛球赛,捧起奖杯,眉开眼笑,的确是副快乐模样。但刚刚比赛之际,你扣杀、救球,肌肉绷着,眉眼皱着,东突西奔,汗如雨下,一点儿都不像快乐的样子。但,这正是将快乐内融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。
我们做所乐为之事,快乐融嵌在行为中。快乐可能完全融化在行为里,乃至除了行为,情绪是否快乐全无所谓。为了区别于情绪上的快乐,我曾把这种融化在所事之中的快乐称作“志意之乐”。快乐作为一种情绪有来有去,笑容时间长了会僵在脸上,志意之乐却是长久的,深沉的,它内化于日常活动与行为中,更坚强地支撑起漫长的生命时光。“没有什么快乐比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就带来的快乐更光彩,更持久”。
三、幸福和良好生活
幸福和衣食无忧相关,却和天真善良之类的品性相连。幸福多和儿童和老年人相关,青壮年则很少用幸福与否来评价。对于青壮年,更明显的标志是其见识和品性。一旦成年,重要的是做事,依乎其品性来做事。陈先生说,在健康而正常的社会,少有所学、壮有所为、老有所安,大致是良好生活的全幅图景。

良好生活,在古希腊人那里更多和实践、行动相关。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旨趣出发,努力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,从中获得内心的丰厚回报,充实而有光辉,则接近于良好生活矣。
作者简介:陈嘉映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,目前担任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特邀教授。主要学术成就有:专著《海德格尔哲学概论》、《语言哲学》、《哲学科学常识》等。他被誉为“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”。